本篇文章1325字,读完约3分钟

埃及位于北非东部,沙漠和半沙漠约占其总面积的95%。强光、高风速和丰富的生物质能使埃及成为发展新能源的“地理位置”。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埃及没有完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随着“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在埃及扎根,这个国家有望在今年夏天成为历史。

“我们的光伏生产设备正被一个接一个地运往埃及的实验室。根据计划,我们所有的光伏生产设备将于今年7月到达并开始调试。这条生产线主要用于技术培训,产能较低,但它将是埃及第一条完全覆盖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所有方面的生产线。”中国“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力第48研究所首席专家于告诉《每日科学》。

科技之光照亮“一带一路”

在光伏生产设备运往埃及的同时,三名来自埃及的技术人员也将于今年6月来到中国电力局第48研究所参加为期六个月的光伏技术培训。合作不是单向输出。在俞看来,由“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建造的这座桥梁将增强中国先进的光伏制备技术在埃及乃至非洲的影响力。将来,在探索非洲光伏市场时,实验室将扮演“桥头堡”的角色。"

科技之光照亮“一带一路”

“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只是国际科技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一个缩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东白表示,近年来,科技部支持建设了“中蒙生物聚合物应用联合实验室”和“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多个联合研究平台。“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有效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开展了高水平的联合研究,加强了科技人员的交流,促进了技术转让,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科技之光照亮“一带一路”

要促进“一带一路”地区的国际合作,人才交流是关键。据悉,科技部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工作计划”,支持亚非45岁以下杰出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为期6个月至1年的研究工作。叶东白说,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200多名青年科学家来到中国开展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员的交流,培养了一大批了解中国的国际科技领导人。

科技之光照亮“一带一路”

“自2009年以来,青藏学院一直在从尼泊尔招收国际学生。一些从我们学院毕业的国际学生已经成为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坦东院士自豪地说。他认为,在海外建立科技合作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当地紧缺的科技人才。要在当地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没有当地的科学家,合作是不可能的。

谈到“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中国的对外科技援助,而姚坦东则不然。“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正共同面临着重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为确保本地区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开展相关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各国的共同愿望。”

“从科技合作出发,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利于从战略高度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9日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首批启动的项目包括《气候变化研究与观测计划》、《一带一路国际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研究计划》、《世界屋脊》、《一带一路国际协调发展计划》、《一带一路新兴病原体研究支持计划》。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科技之光照亮“一带一路”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lsbkj/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