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9字,读完约3分钟

北京,3月7日,《科学技术日报》-3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科学技术部门联席会议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德兴委员匆忙向有关领导发来书面讲话,希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非常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肯定了成就之后,他改变了语气。但是,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和评估机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

首先,他认为每五年进行一次的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原则上存在问题。“这一轮评估采用了‘大群体、大同行’的模式,摒弃了以前基于‘分类评估’和‘同行评审’原则形成的评估体系。”张德兴说,这很令人费解,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举了一个例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基础生物学组,涉及神经科学、植物科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共安排了30名评估专家。只有极少数的专家,也许只有四五个,熟悉上述任何学科。

“很难想象评估专家有足够广泛的专业背景来对大多数实验室进行科学评估。显然,同行评审不能对任何实验室进行。因此,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量化指标(如SCI)和影响因素必将对评价产生巨大影响。”张德兴说道。

因此,对学术期刊影响因素普遍较低的非流行学科,尤其是经典学科,将处于弱势地位,从而进一步压缩了经典学科和非流行学科在中国已经狭窄的发展空间,而后者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基于这种评价体系的最后一次淘汰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由国家实验室评估的“最后淘汰系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前一天的小组讨论中,张德兴更直接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在那次讨论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前所长黄立回忆了一位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的朋友的“痛苦经历”。一名实验室主任跑到主管部门询问“为什么我的实验室被除名”,因为评估在列表的底部。结果,管理部门说“因为你在最后一名”,没有其他原因。就在评估前一年,实验室也被评为“优秀”。

《科技日报》记者7日联系了黄立委员提到的实验室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这一事件给实验室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和另一位院士都离开了,“看到一个有20多年历史的实验室,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在中国大陆最好的钻井工作却在下降,这让每个人都很难过。”在电话里,她仍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激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国家给了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当然,那些从底层被淘汰的人将没有这样的资金。许多项目无法完成,人们也无法留下来。”张德兴表示,从长远来看,负面影响将很大。

由于这个原因,尽管他的实验室有一个好的评估结果,他仍然代表他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同事紧急呼吁解决这个问题。

张德兴建议在国家实验室评估中回归国际学术评估的分类评估和同行评议的基本原则,摒弃简单粗暴的末位淘汰机制,采用差异化支持的手段。

此外,在具体操作细节上,张德兴还提到,要尽快修订200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中的基础科研经费必须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学术带头人,以确保科学家能够真正进行持续深入的系统研究。放开原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收费限制,给予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控制。允许有条件地收取国家重点实验室专职仪器管理人员的工资。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评估中遭遇尴尬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