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1字,读完约5分钟

《华尔街日报》6月11日发表了专栏作家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的一篇文章,指出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发展得相当糟糕。美国和欧洲之间一直存在摩擦,美国和欧洲领导人之间的每次会晤都会加剧双方的紧张关系。特朗普信奉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在战略上不重视欧洲;他的个人风格是张扬的,他喜欢政治表演,这显然与欧洲风格形成对比。这是欧美矛盾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尽管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并不完美,但它是保持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资产。特朗普不应该在与欧洲的关系问题上过于任性,而应该努力冷却双方之间的热点问题,这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文章编写如下:

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1.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危及跨大西洋关系。特朗普的“美国第一”外交政策动摇了许多全球机构和联盟的基础,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损害是跨大西洋关系。北美和欧洲共同体是为西方赢得冷战的联盟的核心,但现在他们比20世纪40年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崩溃的边缘。欧洲面临的特朗普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上,特朗普容易冲动,这与欧盟低调的领导风格不相容。就风格而言,特朗普喜欢在政治问题上出洋相,这对欧洲人来说既不严肃也不危险。在理念方面,特朗普的世界观严重反对战后欧洲的治国理念,双方的摩擦已升级为危及西方联盟的冲突。

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第二,特朗普的个人观点与世界发展趋势不相容。对于特朗普的批评者来说,谈论特朗普的“想法”是荒谬的。在他们看来,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是自恋冲动、商业贪婪和下意识反射的结合。丘吉尔在成为首相之前写了一部历史名著。杜鲁门和里根被嘲笑为他们那个时代的轻量级选手,但他们的日记中充满了对伟大思想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交易的艺术》(特朗普)的作者不是该联盟的成员。许多批评家说,特朗普总统没有宏伟的计划,也无意向世界灌输有血有肉的政治哲学。然而,人们仍然可以讨论特朗普明确拒绝的欧洲计划的基本想法。特朗普不相信在未来,各国会超越现有的民族主义,变得相互依存,开展互利共赢的贸易。特朗普不认为军事力量的相关性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降低。特朗普不认为国际法和国际机构能够、应该或将要主宰国际生活。在特朗普看来,单一民族国家将继续是主导性的地缘政治力量。

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第三,特朗普在战略上不重视欧洲。特朗普认为欧盟的政治体系是盲目和误导的——欧盟也是这么看他的。他认为,欧盟正在削弱自己,降低自己在国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普京的世界观总是比默克尔更清晰、更合理。当特朗普今天看着德国时,他没有看到盟友。根据总统的说法,德国从美国在北约甚至欧洲的投资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德国的回报是贸易中的自利政策、道德指责和安全中的搭便车。特朗普并不认为俄罗斯对美国构成威胁,因此没有必要为了反俄统一战线而掩盖与德国的分歧。特朗普认为以色列是比德国更好、更聪明的盟友。他听内塔尼亚胡总理的话比听默克尔总理的话要多得多,因为他认为以色列敢于捍卫国家安全反映了对世界的更好理解,因为他认为与内塔尼亚胡的合作可以给美国带来更多的政治利益,并获得比德国更有效的海外合作。

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第四,特朗普的路线让欧洲陷入了战略被动地位。在欧洲人眼中更糟糕的是,特朗普认为国际关系是由需求和个人利益驱动的。根据Trang的说法,欧洲对美国的需求远远超过美国对欧洲的需求。普京想要破坏欧洲统一,以恢复俄罗斯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力。中国的工业计划旨在夺取德国在汽车和机床制造业的领先地位。面对中东和北非巨大的安全和移民挑战,欧洲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和集中的领导层来应对。欧洲的团结已经千疮百孔,再也无法掩盖东欧和西欧、南欧和北欧之间的裂痕。

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5.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冲突有升级的危险,特朗普应该主动维护跨大西洋关系。大西洋正在形成一场完美的风暴。无论是个性还是风格,特朗普代表了欧洲人在美国生活中最不喜欢的部分;在实质性问题上,特朗普将变得非常粗鲁。特朗普的想法是零和贸易政策、毫不留情的外交现实主义和对欧洲未来的怀疑的混合体,这让他将欧洲视为一个软弱和不可靠的伙伴。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的每次会晤都会让双方关系更加紧张,这并不奇怪。特朗普希望与欧盟重新谈判贸易和安全关系,这本身并不是一件灾难性的坏事。七国集团未能就另一份联合公报达成一致,这并不是一个悲剧,公报充满了糟糕的言论,很快就会被遗忘。然而,鉴于当前欧美关系的危害性,白宫应该考虑冷却双边热点问题的好处。尽管有缺点,跨大西洋共同体仍然是保持美国全球影响力的核心资产之一。如果一位总统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两国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历史和选民都不会称赞他。

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美欧矛盾愈演愈烈,特朗普应及时纠正对欧偏见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1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