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5字,读完约4分钟

9月7日,《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广泛实施的话题最近越来越热。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的总资产并没有直线上升,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甚至有所下降,这与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有本质区别。就央行资产收购而言,中国正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这是应对当前不利形势的对策。但总的来说,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宽松的,而不是紧缩的。中国的货币供应仍保持着自己的增长节奏。然而,随着外资流入的减少,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更多地依靠收购国内资产来发行货币。这也是外界错误地认为中国实施了广泛的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目前,中国还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文章编写如下:

《经济学人》:中国尚未实施量宽

首先,媒体炒作的“中国的数量是广泛的”与事实不符。自今年年初以来,几乎每周都有来自中国的现金流注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短期公开市场操作、中期信贷工具和对国有银行的直接贷款,向中国金融体系注入了数千亿元人民币。许多人称之为“中国量化宽松”。当央行购买巨额资产并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时,这实际上是发行纸币的一种现代表达,也可以称为“量化宽松”。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中国的金融,我们会发现有一个事实并不十分一致。如果纯粹用数量标准来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外,中国已经这样做了好几年。

《经济学人》:中国尚未实施量宽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定量紧缩”政策。下图显示了欧洲央行、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银行之间的量化货币政策比较。蓝色曲线显示2006年至2015年央行购买的资产总额(单位:万亿,以国家货币计算),红色曲线显示购买的资产占国家(地区)gdp的比例。纵轴是金额,横轴是年份。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资产负债表(右上)已经明显扩张了三次,第一次是2009年的第一轮量化宽松,第二次是2010年底至2011年年中的第二轮量化宽松,第三次是2012年底至去年年底的第三轮量化宽松。从2011年到2012年,欧洲央行(左上角)注入了大量低息贷款,同时购买了大量资产。随后,由于担心引发通胀,欧洲央行购买的资产出现了回调。今年年初,随着“欧洲版大批量”的正式推出,欧洲央行购买的资产再次大幅上升。自2013年4月日本银行(右下)宣布实施大范围资产以来,购买的资产直线上升。相比之下,中国人民银行(左下)购买的资产一直在稳步上升,自去年以来一直持平。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总资产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界宣传的“大规模中国式量化宽松”的实际情况大致相同。

《经济学人》:中国尚未实施量宽

第三,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的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在中国的图表中(左下角),显示央行购买的资产占gdp比例的红色曲线自201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中国开始担心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刺激计划造成了浪费。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央行购买资产占gdp比例的红色曲线与代表购买资产数量的蓝色曲线基本一致,甚至完全重叠。中国央行购买的资产占gdp的比重下降,也是因为中国同期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

《经济学人》:中国尚未实施量宽

第四,中国货币供应量有序增长。得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基调正在收紧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从其他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确实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自去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通过多次注入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成功降低了银行间拆借利率。中国央行还下调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在不扩大货币基础的情况下发放更多贷款。事实上,6月份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括银行储蓄和货币市场基金)同比增长11.8%,远高于同期3.2%的货币基础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贷款准备金率降低。同时,随着中国金融的快速发展,贷款“放大器”也发挥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可以理解为针对当前不利形势的一种策略。事实上,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速度。

《经济学人》:中国尚未实施量宽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经济学人》:中国尚未实施量宽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1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