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萨拉热窝1月27日电。沟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国的爱——记一对中波跨国夫妇的爱情

新华社记者张秀芝

“一切都好。”面对“一开始你喜欢他什么”的问题,阿莱马毫不犹豫地说。

当她说这话时,她总是有一些严肃的表情,她的眼睛闪着温暖和确定的光。坐在阿莱玛旁边的高亮微笑着看着他的妻子,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

高亮,一个来自河北沧州农村的中国男人;阿莱玛,一个在萨拉热窝长大的波斯尼亚女人。跨越地域、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他们的人生道路已经重叠了近20年。

1999年,22岁的高亮来到波黑首都塞拉热窝,在一家由远亲经营的中国餐馆里帮忙。此前,他毕业于烹饪专业,在海南三亚的一家餐馆工作。

1999-2001年是萨拉热窝中餐馆的黄金时代。当时,萨拉热窝有许多国际组织,北约多国稳定部队有相当数量的官兵,使得当地三四家中餐馆生意兴隆。

然而,它没有持续多久。2002年后,国际组织的浪潮消退,北约多国稳定部队被欧盟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维和部队所取代,官兵人数急剧下降。然而,当地人民对中餐的接受度很低,中餐馆一个接一个地萧条和关闭,高亮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通讯:波黑缘,中国情——记一对中波跨国夫妻的情缘

然而,当生活低落的时候,阿莱玛出现了。2005年,这对外国恋人结婚了。同年,有了第一个孩子的夫妇回到了他们在河北的家乡,阿莱玛和中国的姻亲相处得很好。

2007年,高亮和阿尔玛回到了塞拉热窝。尽管有亲戚的支持,他们的生活仍然很困难。

2012年,中国倡导的“16+1”合作机制启动。此后,波黑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亮和阿莱马在2015年开了自己的餐厅,名为“独一无二”。

这家餐馆开业第一年就收支相抵。2018年,该餐厅缴纳了2万BIH马克(1 BIH马克相当于3.9元人民币)的增值税,并雇佣了4名当地员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人均月收入不到1000 BIH马克。这些看似惊人的数字给高梁夫妇带来了真正的成就感。

通讯:波黑缘,中国情——记一对中波跨国夫妻的情缘

经历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战争的阿莱马对物资短缺有着深刻的记忆。平时,家里的日用品应该储备充足。餐馆的成功使一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有助于消除战争带来的创伤记忆,对此梁尤为欣慰。

通讯:波黑缘,中国情——记一对中波跨国夫妻的情缘

高亮已经在波斯尼亚呆了20年,已经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波斯尼亚语,并结交了许多当地朋友。阿莱马的汉语也达到了一般交流的水平。

在国外生活多年后,中国仍然是高亮关心的问题。每天晚上,高亮看四套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阿莱玛和他一起看。受父母的影响,这三个在萨拉热窝长大并即将上学的孩子都非常了解中国。他们看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喜欢吃饺子。

通讯:波黑缘,中国情——记一对中波跨国夫妻的情缘

“我们的饺子馅很大。它们有3只,一次能吃60只。”高亮高兴地说。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通讯:波黑缘,中国情——记一对中波跨国夫妻的情缘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