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1字,读完约4分钟

71岁的白发杨知行比中年人精神更好。他的步伐铿锵有力,他的言语自信,他的表情开朗而倔强。

40多年来,清华大学杨知行教授在遥感卫星接收解调器、光纤传输模块和数字电视标准三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发明了最有效的数字电视标准,使其成为目前两大国际标准之一。杨知行也赢得了许多奖项,最近的一个是今年早些时候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初,杨知行基本上没有获得国家数字电视专项资金,而是利用实验室资金开发和推广数字电视标准。“内战”和“外国战争”正在遭受苦难,它们的前景一度渺茫。“当我看不到黎明时,我会继续向前走。”杨知行说。

他20多年的同事潘长勇说,杨知行的突出之处在于,他能提前看到技术发展的方向,并领先行业一步。

杨知行微笑着回忆道,这可能与他粗心的学习历史有关:他于1965年被清华大学录取,一年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是吟游诗人。在那段时间里,他没有阅读任何专业书籍,但每天都去图书馆。在读了《资本论》之后,他还读了《田燕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晚上的宿舍辩论中,他引用了经典,赢得了“扬克斯”的绰号。杨知行说,阅读哲学帮助了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工作,让他看到了超越现在的另一层东西。

杨知行:将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推向世界

20世纪70年代,随着清华电子系迁至绵阳的杨知行,它开始了第一个科研课题:数字微波通信。那时,天然气从四川输送到东部。管道沿线的地形崎岖不平,需要先进的通信方法。

后来,杨知行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的另一项任务:为遥感卫星开发信号接收器解调器。当时,这种接收解调器完全是进口的,故障修复费用为2万美元。两年后,杨知行开发了新设备,该设备不仅比同期进口设备具有更好的系统性能,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具有通用性,可以接收当时运行在空中的各种遥感卫星的信号。

"我们所做的比国外产品好得多."杨知行的新发明占领了市场,并为他的实验室赢得了丰富的科研经费。

后来,杨知行率先在中国发展光纤传输技术,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华为和其他公司继续购买他的创新技术,但他在高峰期主动“跳槽”,瞄准的是一个仍然是空白色的国内领域: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有两种数字电视标准:欧洲和美国。这两者有各自的特点。杨知行开发了一种新的标准方案,采用了新的信号帧结构和纠错技术,融合了每个家庭的优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杨知行成为中国数字电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者。

然而,让别人承认你的标准计划比制定一个标准计划要好要困难得多。仅仅是为了确立清华科技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就经历了多年的博弈。

2003年,欧洲标准登陆中国17个城市的电视台。如果它们不被逆转,它们可能会成为默认标准。杨知行在全国范围内游说31家城市电视台使用清华标准,并逐步推出欧洲标准。杨知行还在全世界推广中国标准。在每个国家,他都通过测试证明了中国标准体系的性能明显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

在委内瑞拉政府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欧洲人和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对手。我没想到中国样机会马上赢得比赛。日本人曾经怀疑他们的机器坏了,所以他们偷偷溜进机房检查,违反了规定。杨知行得知后提出抗议,日本人被排除在比赛之外。然而,中国要求日本样机的测试数据也应包括在备忘录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证明我们的产品比他们的好得多。"说起这件事,杨知行非常自豪。

杨知行:将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推向世界

目前,已有14个国家采用了中国的数字电视标准。

十多年来,杨知行一直努力与政府、电视台、制造厂、同行和外国官员打交道。赢得令人心痛的拉锯战。有些人说,“你所做的应该由政府来做。”

杨知行引以为豪的是,他几乎没有在数字电视标准的事业上投入任何国家专项资金,但却用卫星接收解调器和光纤传输技术的好处“填补了这个漏洞”。

“我不根据政府项目指南做科学研究,”杨知行说。“我不认为仅凭项目资金就能做出任何不屈不挠的事情。作为一门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应该从社会的主要需求出发,以国际前沿技术为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独立的动机、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持久的兴趣。”

"很少见到像杨小姐这样的人。"潘长勇说,杨知行有两点突出之处。一是瞄准目标,不要放弃超过十年。另一方面,致富绝非易事,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利益和整个行业的未来。

杨知行衣着朴素,不注意饮食。他仍在实验室工作。他对科学研究从不感到为难,但对它感到兴奋。新一代数字电视标准的竞争已经开始,杨知行决心再次获胜。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杨知行:将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推向世界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