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6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坎帕拉6月10日电:不能带走的中国教师。

新华社记者张改萍

"请问,你是我们学院的老师吗?"

"是的,我是语言学院的老师."

“你叫什么名字?”

“我姓张。”

“我们见面吧,这是我的名片。”

……

在乌干达麦克雷大学的教学点——庐阳子中学,学生们正在模仿讲台上的角色朗读课文。

今年3月以来,来自乌干达各地中学的35名青年教师来到庐阳子中学进行为期9个月的封闭式强化培训。到年底,他们可以回到各自的学校当中文老师。这个“乌干达本地教师孵化项目”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带着一个无法带走他们的中国教师团队离开乌干达。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希尔达,一个23岁的学生,是坎帕拉以北40公里的恩杰杰高中的英语老师。“当学校宣布选拔汉语培训教师的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希尔达说:“学好中文能让我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学生贾斯特斯是一名斯瓦希里语教师,来自位于坎帕拉以东400多公里的卡巴勒的三一中学。“学习汉语的难点是汉字的书写、声调和量词的使用。在掌握了一些规则之后,我发现中文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在业余时间,这些未来的中国老师喜欢打乒乓球。从一开始,班上只有一个学生会打乒乓球,现在有20多个学生会打乒乓球。

在学习了乒乓球的规则和练习打球之后,艾伦觉得乒乓球的精神和中国人永不放弃的精神非常相似。“中国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直到最后一刻,他们都不会自满,不会掉以轻心,也不会轻易放弃。”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浙江师范大学的钱明敏是汉语培训班的老师,主要教授汉语语法和词汇。

她说,在教学的第一个月,课程安排在下午和下午,后来发现许多学生无法消化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为此,经与国内汉语教学专家讨论,我们决定采用‘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并将下午3: 30后的教学调整为课后辅导,指导学生工作,回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据了解,“乌干达地方教师培养项目”最初是由乌干达教育部提出申请的,是由国家汉办和乌干达教育部合作设立的,旨在创新当地汉语教师的培训方法。每个阶段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和评估。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安排汉语综合、听、说、写课程,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第三阶段后,增加语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内容,让学生最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经过三次培训,预计受训人员总数将达到100人。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麦克达孔富丘斯学院的中国主席洪永红说,汉办每年都会派大约20名汉语教师到麦克达孔富丘斯学院,还有一名当地的汉语教师。仅仅靠这20多名教师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汉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与其教人们钓鱼,不如教他们钓鱼。洪永红表示:“这种创新的项目孵化培训模式,增加了对当地汉语教师的培训,可以有效弥补汉语教师的不足,培养出一支永远扎根于当地的教师队伍。”

“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努力地学习。许多人早上6点起床后就开始自学,晚上10点下课后还坚持在教室里学习。”钱明敏说道。

目前,培训当地汉语教师是孔子学院的重要任务之一。麦克大孔子学院是第一个进行海外试点的孔子学院,它以集中和封闭的方式大规模培训当地的汉语教师。

「在培育本地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会透过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提高本地教师的中文水平和教学能力,并致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支稳定的中文教师队伍,从而帮助更多乌干达人学习中文和体验中国文化。」洪永红说道。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麦克达孔富丘斯学院的乌克兰主席奥斯瓦尔德·恩多里德说,麦克达孔富丘斯学院与乌干达国家课程发展中心建立了伙伴关系,以促进乌干达中学的汉语教学。「乌干达本地教师培育计划完成后,将有100所学校提供中文课程。」

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这里的每一位当地教师都是中国人在乌干达传播的‘星星之火’,是乌干达汉语教育发展的最坚实基石。”乌干达国家课程开发中心主任格雷斯·巴古马说。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通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2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