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6字,读完约4分钟

1月3日,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会长印德兰·阿比亚瑟拉在科伦坡的家中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并阐述了多年来斯中关系。在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印德兰·阿比亚瑟克拉(以下简称阿贝)的家里,有一盏高高的斯里兰卡传统油灯,上面放着几个无辜的熊猫木偶。油灯和熊猫的结合似乎象征着阿贝现在的身份:一个致力于在斯里兰卡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斯中友谊的斯里兰卡人。新华社记者朱瑞卿照片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新华社科伦坡1月3日电专访:搭建斯中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会长印德兰·阿比亚瑟拉

新华社记者朱瑞卿唐璐

在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印德兰·阿比亚瑟克拉(以下简称阿贝)的家里,有一盏高高的斯里兰卡传统油灯,上面放着几个无辜的熊猫木偶。油灯和熊猫的结合似乎象征着阿贝现在的身份:一个致力于在斯里兰卡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斯中友谊的斯里兰卡人。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3日,阿贝在科伦坡的家中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采访,解释了多年来与中国的关系。

近60岁的阿贝能脱口而出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中国先贤的名字和故事,他与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31年前。

“1987年,我父亲第一次带我去中国。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好客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回到中国。”神甫说。

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贝专程带领中国-斯里兰卡社会文化合作协会成员前往地震灾区学校,向受灾儿童表示慰问。“当时,我们给孩子们带了一些书包、课本等学习资料,并给一些困难家庭捐了款。虽然我们的协会并不富裕,但我们真诚地认为,我们应该为受灾地区作出贡献。”阿贝在拿出四川省政府颁发的抗震救灾奖章时告诉记者。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阿贝说,这些年来,他去过中国不下100次,现在他几乎每月去一次中国。

20世纪90年代,阿贝还在北京的一家中国媒体担任外国专家。他说,正是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这段时间坚定了他建立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的决心。

“当时,中国人对斯里兰卡了解不够,斯里兰卡人对中国了解不够。虽然当时两国有一些友好组织,但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些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计划的活动不够生动。所以我想,为什么我不试着在斯里兰卡和中国之间建立一个友谊组织呢!”神甫说。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因此,由阿贝创立的中斯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于1997年正式开始运作。如今,该协会已有包括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在内的400多名注册会员,已成为斯里兰卡最活跃的斯中友好组织之一。

2017年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建交60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年里,中国-斯里兰卡社会文化合作协会组织了近100场艺术展览、讲座和表演,以促进两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交流。给阿贝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年底刚刚结束的少林功夫之旅。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去年12月中旬,来自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团训练基地的许多武术大师来到斯里兰卡,并在波隆的那鲁沃、汉班托塔、康提和科伦坡进行了参观和表演。阿贝说:“汉班托塔之旅让我最难忘。汉班托塔人口不多。起初,我担心没人会来看演出。然而,在演出当晚,能容纳400多人的演出大厅已经客满。我真的感到惊讶和欣慰。斯里兰卡人民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谈到2018年的活动,阿贝表示,今年的亮点是今年年中在斯里兰卡举办的“北京周”和“山东周”,以及在北京举办的“斯里兰卡周”。今后,协会将尝试一些新的活动,以方便两国人民更好、更生动地体验彼此的文化。

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采访结束时,阿贝微笑着告诉记者:“我明天将再次飞往中国。”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更多的斯里兰卡人和中国人走上我们建造的友谊之桥,相互理解和了解。”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专访:搭建斯中民间友谊的桥梁——访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