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5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高宏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利用互联网开发导弹的具体应用。其中,在导弹核心设计方面,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创造导弹“血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关注。

《科技日报》记者25日从航天科技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部了解到,导弹武器的“血管”附在负责传输各种导弹信息的电缆上。导弹内部有许多优良的设备,它们之间需要高度协调并完美配合,以确保导弹能够按照预定的程序飞行并击中目标。这些设备之间的信号交互很复杂,需要可靠的电缆网络来连接。通常一枚导弹由50或60根电缆组成。简单的电缆有几十个信号节点,稍微复杂的电缆有数百甚至数百个信息交互节点。如果电缆出现故障,如果电缆很轻,导弹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如果电缆很重,飞行试验就会失败。

用网络思维打造导弹“血管”

“美国弹道防御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其他公司已经仔细分析了THAAD拦截器的开发过程。发现七次测试失败都与质量控制有关,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导弹上的电缆和连接器质量不达标,导致输血不畅、供血不足,导弹成了哑弹。”第二设计师董淑英说。

第二位设计师,党文若说,在过去,这是一个“大项目”的设计师绘制电缆图表。为了保证开发进度,需要一个以上的设计人员参加战斗,用绘图软件一点一点地绘制电缆外形图和接线图,手工统计和填写各种报表,需要大量的人力手工检查和修改图纸和报表。通常,电缆设计工作量占电气设计人员工作量的80%左右,效率低下,不能完全保证设计质量。“此外,我们通常需要先投入生产一套电缆样品,进行物理建模,验证电缆分支长度和信号连接的正确性,最后确定电缆的状态。这也导致电缆的高时间和经济成本。”如果方文说。

用网络思维打造导弹“血管”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技人员对电缆设计方法进行了创新。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电缆三维协同设计制造平台,实现了电缆设计从手工到自动化、从二维到三维、从单点到协同的跨越。同时,该平台还实现了跨专业、跨区域的电缆在电气、结构和技术上的协同设计和制造,大大提高了电缆的设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

用网络思维打造导弹“血管”

“一次性设计准确率达到100%,设计效率提高5倍,生产效率提高3倍,开发成本降低30%。导弹控制系统和导引头的性能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二位设计师尤果对创新的电缆设计和制造平台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不仅仅限于空间领域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发,还适用于航空空等装备系统、武器、船舶、以及汽车、船舶等民品行业的电缆的研发。“积极探索电缆平台推广模式创新,支持购买、租赁等多种应用模式,快速推进智能电缆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部门主任郭大勇说。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用网络思维打造导弹“血管”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