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台北11月9日电(记者张、刘刚)一件玻璃制品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如造型设计、硅胶制模和蜡模填充等。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天才能完成。台湾的一对夫妇已经精心制作了30年。通过对玻璃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一千年历史的中国玻璃之美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这对台湾夫妇不平凡。30多年前,她的丈夫张仪是台湾金马奖的导演,而他的妻子杨惠珊是金马奖的获得者。当他们合作制作一部电影时,他们对上釉的作品感到惊讶。然而,他们发现这些艺术品来自世界各地,但没有中国,这让他们哭了。

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1987年,他们从电影界退休,致力于复兴中国玻璃艺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玻璃艺术工作室“玻璃工作室”,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古代,玻璃曾被称为“琉璃”,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西汉中山王静墓的玻璃耳杯,到白居易唐诗中的“彩云易散,玻璃脆”,再到佛经中的“我愿来世,得菩提,身如玻璃,内外明彻”,玻璃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玻璃工艺品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被贴上了异域产品的标签。

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他们坚持把“玻璃”定义为“琉璃”,认为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和生命。他们希望釉面车间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文化的品牌,创造出永远有益于人们心灵的作品。

起初,他们对这些技术一无所知,这导致了“每天起床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窑的燃烧和玻璃的燃烧。”在最高的时候,他们欠新台币7500万元,个人和亲属的财产被抵押。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从未放弃重现玻璃工艺的梦想。为了烧纸,杨惠珊曾经连续奋战七天不休息,“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累垮了”。

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1993年,刘力工作室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恢复后第一个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的台湾民间团体。现在他们在故宫博物院还有几件作品。

此后,他们的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等20多个世界级重要博物馆收藏,使中国的琉璃作品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张毅和杨惠珊认为中国玻璃艺术应该具有中国语言和民族情感,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东方审美形式和意义。他们通过现代创作的语汇,赋予琉璃作品深刻的东方哲学,使其成为西方艺术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杨惠珊是湖南人,张仪总是说他是北平人。他们希望从创建玻璃工作室开始就有自己的博物馆,并邀请世界玻璃艺术大师进入中国世界。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的上海实现了。

上海玻璃艺术博物馆位于上海文昌公园田子坊对面。博物馆外有一面牡丹铁丝网幕墙,由5025片不同形状的手工铁丝网花瓣组成,在光影中绽放着迷离而绚丽的光彩,成为上海的一大旅游景点。

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杨惠珊和张仪在台北的家位于淡水河口。现在他们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台北和上海度过,从台北的淡水河到黄浦江。杨惠珊说他们“没有异乡的感觉”。

“不管海峡两岸有什么不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致的。”张毅说道。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琉璃工房:三十年精雕细琢复现千年中华文化之美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