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9字,读完约3分钟

1990年,陈伟源去了德国,然后进入斯图加特大学当讲师,创办了斯图加特中文学校 她还担任斯图加特中国文化协会主席和全德华人学校协会副主席。她是德国符拔地区的华侨领袖 陈伟的“跨国教育梦”是怎么来的?对此,陈伟的回答是“爱与坚持” 陈薇和她的丈夫董明是重庆建筑学院77班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陈伟成为了物流工程学院的讲师 董明进入重庆大学任教,后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并留在德国从事汽车研发 为了和丈夫团聚,1990年,陈伟源去了海边 一年后,他们4岁的儿子也来到了德国 刚到外国的陈伟发现语言障碍是个大问题,他必须先学习德语 为此,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陈伟三次回到学校去“充电”,每次都学习了将近半年 经过努力,陈伟通过了语言障碍,最终登上讲台,申请成为斯图加特大学的汉语讲师 斯图加特是德国四大工业城市之一。那时这里没有多少中国人 由于找不到一个让孩子系统学习汉语的地方,陈伟决定教儿子汉语,但几年后,问题凸显出来:孩子缺乏在家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和学习动机,缺乏与外界的联系 “不管你去哪里,汉语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最纯粹的信念,陈才产生了开语文课的想法 1997年10月,陈伟借用了斯图加特大学的一间教室,开办了一个中文班,这是斯图加特中文学校的前身 在第一年的课程中,有13名学生被录取,包括陈伟的儿子 在国外组织一所中国学校有许多问题和困难 陈伟决定从标准化开始 中文课只在星期六开始。陈伟雇了一位老师来教书,他设法全职处理各种难题 在初级汉语班的13个孩子中,最小的5岁,最大的10岁 年龄差距很大,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班,一个接一个地教他们 一年后,斯图加特中文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基于中文课程的注册公益学校 教学班级也从一个发展到两三个 学校的规模有所扩大,但陈伟也面临着最头痛的问题——斯图加特大学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教室 经过与政府和其他各方的协商,当地一所学校愿意在周末出借教室 与此同时,陈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学校的内部管理中 多年来,每个周末,她都准时上课,亲自处理各种学校事务 在陈伟的事业背后,她离不开丈夫的支持 每个周末,从事汽车研究的董明也会来到学校,默默的做学校的“杂工” 在陈伟的激励下,中国的学校逐渐繁荣起来,学生和教师的数量增加了几倍 此外,在她的推动和影响下,一群当地的中国人主动报名成为学校的志愿者 今天,学校开设了一个分校。除了中文课,它还有文化课,如武术、国画、舞蹈、艺术、儿童合唱团和瑜伽 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华侨模范学校”称号。2015年,陈伟当选为全德华人学校联合会副主席 2016年11月28日晚,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举行了“名誉保险联络员”续聘仪式,总领事向25名受聘人员签发了聘书 陈伟是被雇佣的人之一 在中文学校平台的帮助下,陈伟已经和很多学生的家长建立了联系 健谈、热心公益的陈伟,也成为斯图加特所在地福州的华侨领袖之一,经常参与举办各种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和业务往来 陈伟说,离家越久,思乡之情就越强烈。 “我们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并认同我们的文化,而汉语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她说,如果一个人不学好自己的母语,不管他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就像一棵无根的草,白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陈薇:“跨国教育”梦成真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