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7字,读完约5分钟

谢是一位海归企业家,被称为“光的使者”。

在中关村昌平科技园,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继续在埃布诺德公司的实验室里传播。在这里,谢带领团队开发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折叠式单片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打破了进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

自2014年7月以来,这款刻有“中国品牌”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已正式进入全国350多家医院,植入3万多只人眼,给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好消息。谢于2011年入选第七批“千人计划”并入选北京“海上聚集工程”,后于2012年在中关村被评为“十大海归新星”,2015年因其在眼科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在国内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美国学校毕业后,他连续七年担任世界第二大眼科医疗设备公司美国眼科健康公司(隶属于雅培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谢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管理经验。

在眼科工作期间,他总是关注家庭情况。“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白内障手术中排名100位以上,低于许多非洲国家。”

谢对的落后感到痛心,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机遇。“如果我所学的知识能与国情相结合,为中国人所用,为什么不归还呢?”

“如果眼睛是照相机,镜头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谢解释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清澈透明的镜片会慢慢变成灰色、白色和坚硬。光线通过透镜进入。如果镜片变成灰色,眼睛就看不见了。这种混浊的晶状体被称为白内障。

白内障是致盲疾病的世界头号杀手,中国有超过500万白内障患者。国内外医学界已经认识到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置换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

与20多年前淘汰硬晶体的发达国家相比,直到10年前,中国的软晶体使用率还不到30%,而且完全依赖进口。2010年,谢回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的雄心是“开发中国自己的软水晶,降低价格,让病人重见光明”。同年4月,他创办了埃布诺德(北京)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科技“看”世界,追求卓越。

回国之初,谢在北京四处奔波了两个多月,寻找一个适合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具有高表面稳定性的场所。一个比小手指甲还小的人造水晶需要经过60多道工序和5个实验室的20多名工作人员,从材料合成到最终外观。在每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前,一个微小的错误都会导致产品不合格。

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江严格控制质量,要求“不出差错”。自其出现以来,在植入埃布诺德人工晶状体后,没有一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郝教授参加了眼内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试验。“它借鉴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结合了中国人的特点,产品质量和术后恢复并不比进口水晶差。”

“我们的水晶致力于提高三点: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视觉质量,更适合中国患者。”这三个“更好”的背后是一系列自主研发成果,如疏水丙烯酸酯材料、高次非球面设计、基于中国人眼模型的设计。

这得益于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在过去的七年里,谢经历了从人才的困境到享受人才的祝福。在那些日子里,创新和创业远非燎原之势,公司的新员工经常会遇到“刚被面试并转到研究所”的情况。

面对重重困难,谢始终相信,有梦想、有感情的人一定会走自己的路。进入公司的第七位老员工王曲(音译)是一位眼科女医生,她受到了谢的启发,并“放弃了许多工作,加入了光明的事业”我们都相信,我们想从事的职业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且是有意义的。我们愿意为我们产品的质量和周期注入热情和专业精神。"

为白内障患者安装“中国水晶”

中国眼睛,民族品牌

"为什么中国人的眼睛总是包含外国人的晶体?"多年来一直站在医疗第一线的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任李朝晖说:“外国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生产晶体。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更适合中国人的水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指出,“医疗设备是发展现代医疗产业的必要手段。现在有些高端医疗设备不能在基层购买,不能被老百姓使用。加快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促进民族品牌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眼科领域,李朝晖主任看到了希望。在埃布诺德实验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观察,对比了国内外的仪式设备和设计方案,对比了临床实验数据后,李朝晖主任鼓起勇气说:“我们的民族品牌不会输给进口产品”。

在第17届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上,人工晶状体被专家认定为唯一符合“第三代非球面”标准的人工晶状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郝教授等推荐它作为中国援非“光明线”医疗救助活动的水晶。

“我们不仅希望‘中国水晶’的植入能让普通人在20年内稳定使用它。”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被列为《2025年中国制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国家的支持下,协将致力于将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埃布诺的目标是成为眼科医疗产品的全球供应商”。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为白内障患者安装“中国水晶”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