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生态工业化

“过去,一英亩农田的净收入不到700元。现在,一英亩农田的收入超过4000元。”从玉米到刺梨,六盘水市关平镇农民张玉圭的收入大幅增加,农田成了村里的“热蛋糕”。

“煤都”向“杜亮”转型的背后是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实践。六盘水按照生态工业化、工业生态化、农业与旅游一体化的思路,大步向前,在群山之间建设“绿色银行”,把绿色的水和绿色的山变成金山和银山。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表示,六盘水依托“杜亮”名片,积极打生态农业牌,已建成59万亩猕猴桃、茶叶、蔬菜、核桃等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优质、生态、富硒”优势明显。去年,六盘水的第一产业在全省名列前茅,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增长率都高居榜首,达到了7%。 六盘水中山区已建成三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拥有特色经济水果、花卉、中草药等产业基地22.96万亩。特色农业产业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转变。

贵州六盘水:“绿色银行”助推扶贫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丽”是六盘水的一贯目标。近年来,六盘水结合“三改”改革,大力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到2018年,全市将开发猕猴桃100万亩(野生猕猴桃60万亩)、茶叶100万亩、核桃干果10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中药材(含红豆杉)50万亩、刺梨(含特色水果)50万亩同时,他背诵了《山经》,种下了《波》 钱树和吴火的“产业链”走都市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之路,从“增绿”中“致富”,把荒山变成人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贵州六盘水:“绿色银行”助推扶贫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说,生态是用来拯救生态的,但现在生态变成了工业,工业变成了生态。他认为,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四个最大化,首先要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然后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最大化,四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生态经济。因此,六盘水正在通过退耕还林、次生林和荒山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

贵州六盘水:“绿色银行”助推扶贫

一系列措施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和银山,老百姓在这里增加了收入,变得富裕起来。

首先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殊经济林树种。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林果、还草有机结合起来,结合“3155”等项目,重点发展刺梨、猕猴桃、茶叶、核桃、中药等特色产业。

二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立体空空间和林下土地,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业和种植业,真正实现短耕长耕、长耕短结合和“产业生态与生态产业化”的目标。

三是积极引导和支持煤炭、住宅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改造投资林业生态建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加工厂和基地,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林。

全市继续以农业产业为重点,在推出企业支持大会的同时,还将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壮大九大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今,农民纷纷加入到工业建设中,并逐渐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和领导者。甚至一些农民自发地建立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和统一市场,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据了解,六盘水市现有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国领先的扶贫组织。

贵州六盘水:“绿色银行”助推扶贫

在六盘水,可以说有无数的农民依靠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逐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2015年,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5家,累计增长44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0家,累计增长1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从110个增加到1035个。18,000名新市场参与者。高标准建成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总产值243.84亿元。截至2015年,全市已有158,700,570,600农民参与“三改”,成为股东。

贵州六盘水:“绿色银行”助推扶贫

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458.7万亩,先后荣获“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农业增加值达到94.1亿元,增长6.7%,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郁郁葱葱的绿水和群山正在变成金山和银山的稳定溪流。

此外,六盘水还结合石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政策,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5%,有效支撑了“两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荒山造林绿化后,生态资源将转化为工业资源,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贵州六盘水:“绿色银行”助推扶贫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