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46字,读完约21分钟

1960年,河南省北部山地的林县(今林州市)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工程。

10万人只用简单原始的工具,就在太行山悬崖的峭壁之间挖了一条大水道,从山西向林县流了河水。 最终,修建了1,500公里长的水路,就像玉带一样,从西北向东南,横跨晋豫两省。

是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在那样吃饭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要支持数万人,在崇山峻岭之间挖水路呢? 他们是如何实现没有大型抽水设备和精密测定器,河水完全依赖重力自流的构想的呢?

今天,库叔来谈论称赞世人的红旗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温红旗渠精神。

文|谢芳王滋贺(实习生)

本文希望智囊团的原始副本,转载时请在句子前注明源希望智囊团( zhczyj )和作者的消息。 否则,我会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图为红旗渠总渠从村子旁边绕行新华网/李安,无人机于去年7月4日拍摄)

1

缺水

从地理上看,连绵800里的太行山位于河北、山西和河南三省之间,像突然的墙一样,站在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西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坐标之一。

(图为太行山的地理位置)

林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位于豫、晋、冀三省边界,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出县建设市,由安阳市托管。

历史上,林县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地方。 翻开县志,从1435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记载的干旱为104次,其中大旱绝对收获了38次,“人相食”现象又达到了5次以上。

红旗渠纪念馆记录着它的惨状。

明万历15年,地震一天三次,夏大干旱,秋无禾,冬饥饿,人相食

明崇祯13年,大荒,斗米银一两三钱,人相食

清干隆23年至25年,大旱,人相食

清道光14年至17年,连年干旱,人相食:

清光绪从2年到4年,2年以来岁不富裕,3年春天没有雨,麦子没有种。 四年春天开始雨谷禾方生。 饥饿,人相食,人的死者,约十分之七男性……

合涧镇的小寨村有两块分别竖立在大明正德二年和清光绪六年的石碑,虽然相隔三百七十五年,但记述的复印件都是当地干旱的景象。

“人口没有食物,十室之邑有二三。

丈夫卖了妻子,昨天张今李先生。

父亲抛弃了儿子,这是到处都是。

吃人肉治饿,死路一死没肉。

冬至是春天,春天是夏天。

人的死者足够七人。 ”。

背靠自然资源丰富的太行山,林县为什么这么缺水?

林县内有淇川、淅川、洼川、漳河四条河,怪不得缺水。 但是,这些河流都是越境河,不仅流出短,集水面小,而且是季节性的河流,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河床都没有水。

地表水不好用,地下水怎么样?

林县内太行山脉自西向东倾斜,断层地形这一特殊地质构造使林县形状如漏斗,形状不稳定,没有良好的隔水层和蓄水层,流水泄漏比较严重。 即使在一点盆地地带地下水储量也很深,不利于开采。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图为太行山断层地形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杨孝)

地下水不能开采的话,雨水会积存吗?

那也不行。 从气候方面来看,林县山高沟深,气候比较多复杂,年降水量极不均匀,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至80%,春秋冬三个季节的降水量不到全年的三分之一。

还有水来了,山坡很陡,一点也没剩下。 “干旱盼望着下雨,雨被猛烈冲走,卷起黄沙,留下鸡蛋。 ”的民谣在当地流传。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根深蒂固的水危机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那个时候,林县的人很少洗脸洗衣服,水盆不要老人洗孩子,男人洗女人,洗,洗,扔,一边弄清楚,一边留下来。 很多人只在过年和有亲密交往的时候洗手洗脸,换上漂亮的衣服。

由于缺水,很多女孩和山下结婚了,很多年轻人没有娶媳妇。

村里有人增加进口商,给孩子起名字要戴上水字,蘸上水分。

为了生存,很多林县人不得不帮助男女老少,离开家。 路上有时有人倒下,但遭遇饥荒的人们紧跟着前仆人们,不知道哪里是尽头,只知道哪里有水是家。

2

抗战

林县人的痛苦状况从1954年开始变化,这一年,26岁的杨贵来到了林州的县委书记。 没人想到这个被分配的退役军人会改变林县的命运。

(杨贵资料图)

刚就业,杨贵听了当地老人的话。

林县西北有一个叫桑耳庄的小村庄。 整个村庄都没有井。 吃水只能选择到五六公里外的断崖泉。 1920年的一天,桑林茂老人挑着水桶在山间的小路上晃来晃去,害怕水桶里的水洒出来。 这时天渐渐黑了,过了门不久媳妇离开村子去接爸爸,她拿行李还没走几步就被脚下的石头绊倒了,洒了水。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看到包好的饺子不加水,媳妇哭得流泪了,婆婆只好去邻居家煮饺子。 饺子端上桌子时,没想到媳妇已经上吊了。

只用一担水,就把年轻人逼走了。

这个故事给杨贵深的冲击。 他坦率地说,在林县吃饭比在前线战斗更难。

杨贵开始在村子的串门走,在林县的大小地方走。 在实际访问和调查中,发现林县延误的理由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缺水。 没有水不能做粮食,不能修路,也不能说卫生,一定会生病。

1956年冬天,在中国共产党林县第二次二次会议上,杨贵代表县委提出了“苦战5年,重新安置林县河山”的口号。

之后,全县的水利建设盛行,社团队开山打洞,家家户户挖井修理水路。 两年来,全县建成了许多中小规模的水库、水路、池塘,不仅缓解了部分村民畜吃水的问题,而且比较有效地增加了灌溉面积。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其中,天桥渠的作用尤为明显。

1955年底,任意村镇组织了2000多名村民在浊漳河沿岸修建天桥水路。 这条长17.7公里的水路沿线地质非常多复杂,施工难度很大。 但是,伴随着“头流血,发誓不会成为天桥渠”的誓言,经过两年半的苦战,天桥渠的河水终于流入了干涸的土地,沿着水路灌溉了5000多亩土地。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图为天桥渠)

天桥渠的意义还在于红旗渠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

大旱

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给林县带来了很多变化。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只要完全利用河水,发掘地下水,储备空水,林县的人们就能应对吃水困难的问题。

但是突然的灾难打破了这些向往。

1959年,全国大干旱袭来。 这一年,林县河水被切断,井池干涸,已经建成的水路没有水。 挖泉水打井,地下不出水。 造旱池挖水坑,天上不供水。 即使整治泄洪道修建水库,依然不能蓄水。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严峻的现实迫使林县政府重新审视处理当地缺水的根本方法。

为了彻底处理缺水问题,有必要寻找新的可靠水源,林县政府派遣3个调查组逆流而上寻找,很快锁定了山西省平滑县内的浊漳河。

浊水的最大流量为每秒7000立方米,通常流量为每秒30立方米,最小流量为每秒13.02立方米,即使在中旱年枯水期,其流量也可以达到每秒8,9立方米,是理想的水源。 如果能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州,缺水的局面就从根本上处理。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图为浊漳河湿地地图来源:山西榆社政府网站)

漳入林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林县政府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 要知道当时我国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建设大型工程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但是如果不修理水路的话,林县没有出口,杨贵只能硬着头向上面请示。 在省委领导的帮助下,山西方面同意引水。

林县民抱着“不想辛苦”的信念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水路建设之旅。

4

开沟渠

经过多次考察、测定,取水点设定为山西省平滑县侯壁断。

从侯壁引水到林县内最高的岔路口,水路线必须绕过太行山的半山腰,全程70公里多。 在没有抽水设备的时代,要实现完全依赖河流重力的自流,将漳河的水导入林县内是一个大课题。

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比岔路口高14.7米,不依赖任何机械劳动实现河流自流,从渠头到岔路口必须保证70公里以上的水路,纵坡比必须在8000分之一以下。 也就是说,水路每前进8公里,落差就只下降1米。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理论上可以实现取水,但对测量数据的精度要求极高。 杨贵最担心的也是这个问题,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错了,最终水路修好了,但不引水,工人伤了财,怎么交给60多万家乡的人?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年轻人吴祖太。

(吴祖太资料图)

吴祖太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是当时林县唯一的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 接受任务后,吴祖太带领测量组多次越过山越岭,徒步测量,进行选择线测量、线性测量、三条渠道和水路纵断面测量等工作,最终,在短短两个月内提出了最初的设计图。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设计图做好了。 修水路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县的规定,劳动力由各公社根据通水后的受益面积按比例分配。 当时,在林县的大小几十个村子里,为了打赢仗,流传着孩子的妻子在一起的说法。 于是,在修理水路的路上,父子同行,夫妇在一起成为了常态。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1960年2月11日,37000多人浩然出发,前往太行山。

(修水路的路上涂着“重新配置林县河山”的标语)

问题又来了。 37000多人一下子来到70公里以上的水路,住在哪里?

平滑县的人们帮助了我。 50多年前,这个小县城客满了十几万人,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为水路军队提供了230多所房子。

但是队伍巨大,现成的房子不够。

林县人很难自己处理。 在悬崖边、石洞里、山缝里,他们用石头简单地垒起来,用绳子停在外面,放上地毯变成了临时的房子。

上面被称为“神工屋”的悬崖下,是当时林县人居住的地方。 没有防潮用品的话,有人把随身携带的凉席切成小块,分给大家,铺在身体下面。 为了防止睡觉滚到山底,大家都跳出睡眠不足,头向后休息。 林县人施工在哪里,房子在哪里?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神工屋”悬崖下的休息还原图)

找到平静的地方,漯入林的建设就开始了。 当时,林县的县委班设想“大干80天,导致漳河水”,没想到这个修理有10年了。

5

奋斗。

工程刚开始,各种问题相继而来。

为了加快进度,数万人一来就全面拓宽了70公里以上的水路。 由于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指导跟不上,村民们大多不擅长图纸,分别露营,因此也有人弄错了地方,炸毁了水路底部。

(时任指挥部工程股长李天德想起了当时的情景)

不马上处理这些问题,后果不难想象。

1960年3月6日,林县县委“引漳入林”委员会在县内盘阳村召开重要会议,尽快调整修渠布局,全面展开,速战速决改为收缩战线、阶段性突击,通水一级,向大众展示成绩,由此必

除此之外,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将漳入林这条路线命名为“红旗渠”。

方案变了,但许多困难依然存在。 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工程建设。 全县只有两台测定器和一台水平仪,所以投入工地也不够。 这时,合涧分指挥部的一个叫路银的施工人员提出了一个叫“鸭子”的测量工具。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路银是石匠,从小跟着父亲打石,施工,做着漂亮的工作。 在筑路筑墙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很多水利工程的知识,当大家因缺少测量仪而进展不顺利时,他想出了“鸭子”。

“鸭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由掌握水平的三块板组成。 在垂直板上系上两根绳子,放入装满水的脸盆中,用前后两根绳子对准基准,即可测量必要的数据。

“鸭子”的原理和正式水平仪几乎一样,但形状有点简陋,看起来很有土气。 使用这个测量水路线,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还可以简单地掌握。

(路银和他提议的“鸭子”形象)

除了制造工具外,林县的人们还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工厂,为工程提供辅助材料。

建设总渠时,水泥炸药不够,林县人决定无炸药自己制作。 国家分配了农业用硝酸铵,群众找锯子,开家畜用自己的碾子碾碎炸药,只做炸药就节约了140多万元。

修水路需要大量的石灰水泥,大众自己烧石灰,修水泥厂。 扛大量篮子是人们从山上剪荆条自己编织的。 施工中,大家观察节约材料,修理旧利废,东西很多,他们把炸药箱做成水桶、灰斗、车箱,用的酒吧断了就挂镐,已经好了就锤子用。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奋斗了十年,整个红旗渠工程下来,花了多少钱?

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林县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6.06%。 对当时财政资金只有290万美元的林县来说,这些数字是当地人的血汗和智慧的证明。

6

牺牲

修建水路的工程有发明创造,也有流血的牺牲。

上述红旗渠工程选线测量完成后,很久没有回家的吴祖太与未婚妻薄惠贞举行了婚礼。 结婚才四天,吴祖太就回工地了,没想到这一去是永久的。

1960年3月28日傍晚,刚开始工作的吴祖太准备吃餐具,一个村民赶来,王家庄隧道上部出现裂缝,吴祖太放下餐具走了。 吴祖太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刚进洞,没想到突然发生了塌方。 当时在洞里施工的杨文昌因为被吴祖太叫走了,逃脱了抢劫。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终身学习红旗渠建设的这个年轻人,牺牲的是27岁。 吴祖太牺牲后,整个水路的村民们三天没碰水米,只是煞费苦心。 最后,红旗渠指挥部决定将2人牺牲的隧道命名为“安全洞”来纪念。

可悲的是,这样的牺牲不止一次。

齐德里加悬崖位于林县和平县交界的山西省领土上,地势危险。 这里有谷堆寺、鸡冠山、猛禽崖三座险峰耸立在浊漳河南岸,是红旗渠的必死之地。

为了打破这个天危,施工队在山顶上打了三根钢钎组成的绳桩,人系上绳子,可以往上爬,在下面没有脚手架的绝壁上凌空施工,挥舞锤子打蜡,连续打出39个深20米的炮眼。

在这项工程中,共计发生了三起重大伤亡事故。 最严重的是1960年6月12日。 那时,这一段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在谷堆寺山下城关公社的樟树池大队的工地上,村民们正在紧张施工。 连长向大家宣布:“征得领导层的同意,今天大干一天,明天我们继续全部工作回家收割小麦。”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上午9点左右,山上的巨石突然坍塌,从施工的人群中跳出“血路”下山,当场杀死了9名村民,没想到有3人重伤受伤。

城关公社社长、分指挥部指挥的长史炳福从其他一连串的工地来,看着现场的惨状一边哭,一边说:“你怎么向乡亲们解释? ”用手拍了拍头。

总司令部的指挥员、医生突然去事故现场救助伤员,大家绕过水渠岸边不能走,所以冲进水流湍急的漳河中流水,有时伴着落下的石头碎片,挖石救人……很伤心。

结果,经过50多天的大会战,雄伟的水路,终于通过了猛禽崖的半山腰。

据红旗渠杂志报道,在10年的工程期间,有81名村民死亡,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很多人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齐德里盖悬崖的重大事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要继续施工,必须想办法从悬崖上除去松动的石头。 但是巨石一直挂在下面的绝壁上,普通人怎么能往上走?

这时,一位名为任羊成的党员亲自邀请,成立了危险清除队,为修理太行山水路的村民排除了困难的危险。

这些危险队的成员给每个人系着两根几十斤重的绳子,手里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摇晃,寻找松动的石头。 而且,被去除的石头经常沿着手上的铁钩向头走去,一不小心就会撞到自己。 另外,闪烁一点,身体撞击崖壁,结果也难以想象。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任羊成多次遇到危险,有一次,滚下来的石头正好撞到他的嘴里,四颗牙磕在嘴里,血直流了。 因为当时已经解除了危险,没有完全脱落的牙齿被羊的舌头堵住了,如果不出声就不能和拉绳子的人合作,为了解除危险,用钳子拔掉4颗牙齿,在悬崖上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任羊成资料图)

这样的“只为工程,不顾自己”,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不胜枚举。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要把漳河水引入林县需要挖600米的隧道。 但是青年洞的山体组成就像坚硬的石英砂,锤子下来了,只剩下一个斑点。 为了早日突破这个难关,林县组织了300多名村民进行突击,当时他们因饮食不足而得了浮肿病,但依然发挥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造了双手腊、铁锤一天挖2.8米的奇迹。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年零五个月后,隧道终于开通了。 这项工程的切入点村民都是清一色的青年,因此这条隧道被命名为“青年洞”。

(图为青年洞)

7

通水。

1969年7月6日,村民达10万人,历时10年的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

我记得通水那天,负责工程爆破的炮手张买江,有10多万人聚集在渠道边哭边喊“毛主席万岁”。

(图为红旗渠通水当天的情况)

红旗渠工程共削山头1250座,沿水路建设“长藤结果”式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水利仓库容量2381万立方米。 建设45座灌溉站,利用高自然落差,建设45座小型水电站。 以红旗渠为主体,补充和调节南谷洞、弓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形成了引、灌、排、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灌溉网。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67万人口和3.7万家禽家畜饮水有可靠保证,54万亩耕地得到了比较有效的灌溉。 十年九旱,水高油大的历史在这里结束了。

另外,红旗渠迅速发展畜牧业、工业、乡镇公司、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及其他事业,被林县人民骄傲地称为“生命水路”、“幸福水路”。

(图为蜿蜒穿越太行山的红旗渠总渠新华网|李安,无人机拍摄于年7月4日)

1998年10月8日,杨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复印件集中概述红旗渠精神:为人民,依赖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是红旗渠的灵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 团结合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确,红旗渠精神一直激励着林县人民。

林县南部深山有白泉村,危险的自然环境妨碍了村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千百年来人们在深山里过着无法自给自足的生活。

1966年,26岁的张福根当选为白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红旗渠建设盛行,他受到这种感染,提高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理想。

要致富,必须先修路。 红旗渠全线竣工的1969年冬天,在张福根的指导下,刚从工地回到村子的民工征衣未脱,开始破山修路。 山区与平原不同,开放无异于撼山.没有资金,张福根到处巩固缘分,没有炸药他动员群众自己粉碎,建设红旗渠时的许多土法都有用。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全村人民在锄头各拿一把铲子,5年的工程量苦战了短短124天,建成了长12.5公里的村级公路。 从那以后,整个村子都有出山的路。

8

反哺乳

红旗渠精神不仅养活了整个县,还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上映的第一部电影是纪录片《红旗渠》。

改革开放初期,林县青年在前辈们的指导下,组成林县建设军走出太行山,走向市场驰骋世界。 祖父和父亲都参与红旗渠建设的李林安就是其中之一,1982年的一天,他和20多名伙伴一起离开了村庄。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进城后,李林安在同乡的工地上学会了扛水泥、堆墙砖、做小工作、当队长、当电工和工程师。 1984年,他离开了同乡的工地,来到了北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带领着来自太行山的兄弟们,工期短,质量高,重守约北京建筑市场的树上挂着林县的旗帜。

1989年,李林安就任原林州第三建筑企业总经理,企业改革后,他将公司改名为河南红旗渠建设集团,他说无论公司怎么变更,充满脉管的血液时刻都要注意他,永远是红旗渠的人。

2003年,河南红旗渠建设集团在强手如林竞争中获得北京奥运会主鸟巢和水立方建设的部分工程,年承包科威特学校工程,首次走出国门。

现在,在全国各省的建设现场,到处都能看到林县人的身影。 而且异地积累的收益和经验,现在逐渐回到了林县,很多人开始回乡成立乡镇公司,逐渐扩大当地的工业基础。

建筑业也成为林县经济的重要支撑力。 60%的农民劳动力从事建筑,60%的农民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也受益于建筑业。

除了建筑经验,铁匠是红旗渠的另一遗产。 工程结束后,保存了很多锻造水路工具的工作室,与之相关的钢铁、重工、汽配逐渐成为林县的支柱产业。

林州重型机械集团的郭现生会长说:“没有红旗渠,就没有我的今天。”

当时,他父亲得知红旗渠开工了,辞去了太原钢铁厂的正式工作,回到了铁匠家。 两年后,郭现生出生了。

1982年,郭父亲承包了大队铁匠,郭现生也回到铁匠学会了和父亲打铁,后来父亲和孩子为煤炭机械厂摸索了配件。 渐渐地,父亲和儿子赚了钱,做了林州重型机械。

从铁匠开始,到现在林州第一家民间上市公司,郭氏父子从红旗渠的建设中发现了自己的创造性,走出大山,使公司迅速发展,吃苦耐劳,依靠创新精神。

(图为红旗渠的分水门新华网|李安,无人机于去年7月4日拍摄)

现在升级到林州市林县,经济稳定在河南省前十位,全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590.9亿元,是修建水路时的8400倍以上。 年12月,林州入选全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

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带来的是太行山深处的记忆,是为了改变命运而不屈不挠地战斗的精神。

五十年过去了,这种精神依然光辉灿烂。

参考资料:

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人工天河:红旗渠》

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

《回望红旗渠》|《人民政协报》

“建筑中空水库”|“安阳日报”

《红旗渠: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中华建筑报》

《红旗渠:流淌了半个世纪的梦想和执着》|新华网

《林州市年政府事业报告》|林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本文除了注明出处的照片外,其余都来自网络公开渠道,无法识别其来源。 如果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众号。

库叔福利

送库叔叔书的活动一直有! 红旗出版社向库叔提供了10本《百年大变局》,送给了热心的网民。 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必须指导我们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举起显微镜调查现在,举起望远镜看长期,正视乱局,解读迷局,寻求整体。 请在复印件下评论。 最高的前两名(超过30个)会送书。

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任篇:戴丽丽李逸博

编务:李浩然文案已经编纂好了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热门:500年里“人相食”记载竟有5次...10万河南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