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17字,读完约11分钟

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4thwestlakeinternationaldocumentaryfestival (简称“idf”)是汇集了纪录片的推荐、建议、展示、论坛的高质量人文艺术平台 本年度的主题是“生活”,将于每年10月17日~19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导游筒也作为官方合作媒体带来系列报道 假期the winter vacation中国|85分钟*世界首映world premiere导演:刘湘晨类型:刘湘晨类型:记录长片白语言:蒙古语纪录片介绍额尔登在新疆库尔勒巴音技术学院学习,埃尔登在新疆和静 哥哥埃尔登放牧,弟弟埃尔登在方洛木和母亲一起做家务。 春节到了,从年前的各种准备,到节日的庆祝和亲戚访问,兄弟们经历了难忘的寒假。 在学术表现中,这部电影围绕春节的主题,尽量掩盖、淡化表现的功利性,象征大量的细节和场景,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更丰富的蒙古族游牧文化提供依据。 《假期》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展播新闻: 10:00-11:30单向空间*全球首映*主创上映后刘湘晨交流|新疆《垂直摄影》的文化体验他当过教师做记者。 1996年,他踏入帕米尔高原,将镜头对准塔吉克斯坦族,发表了个人第一部纪录片《太阳部落》,从此走上了电影人类学的拍摄道路。 他公布了《垂直新疆》的拍摄计划。 从海拔最高的帕米尔高原到被沙漠包围的绿洲,用人类学的观点和做法记录并注意不同海拔带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状态。 20年来,他拍摄的作品备受国内外关注:《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维吾尔木卡姆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影像媒体。 “沿河”“献动物”“祖鲁”应邀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上展出了三次。 他自己被评为“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奥斯卡”中国纪录片60年快速发展史中的六位“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之一,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年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他是对电影人类学有某种“执念”的记者。 在新疆进行了20多年的沉浸式采访摄影,不仅积累了10万分钟以上的影像素材,还结交了各民族的朋友。 他是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导演,电影人类学家刘湘晨。 刘湘晨20多年来沉浸式拍摄新疆,在新疆多元文化构成中发现了共性记者: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你从1996年开始拍摄纪录片,制定了《垂直新疆》的拍摄计划。 这个计划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刘湘晨:我从1996年开始拍第一部纪录片。 中间也有了转变,但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有沿着海拔带从最高的地方开始,经历、感觉、注意、记录文化变迁中发生的故事的倾向。 新疆地区很广,历来是多民族居住、多文化共存地区。 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绿洲农耕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协同效应,产生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交流相辅相成,流动聚集,打开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 在漫长的历史快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错居住,沿海拔带分布,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优势。 例如,塔吉克斯坦族、柯尔克孜族最先住在海拔3500米到5500米之间。 蒙古族居住的拜因布鲁克草原海拔3100米左右。 哈萨克族大部分住在海拔1500米到3000米之间。 维吾尔族第一住在平原绿洲,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 我从海拔最高的塔吉克族开始拍摄,现在完成了塔吉克、科尔洛克斯、蒙古和维吾尔四个民族的记录。 摄影素材在10万分钟以上。 今后两年完成哈萨克族的拍摄,今后10年制作后期剪辑。 这个工作量很大。 记者:关于海拔不同的民族,你是怎么记录的? 刘湘晨:我在各个海拔带关注代表性的民族,设计有很多项目。 既有纯粹的人类学作品,也有面向大众的纪录片。 在各个海拔带我拍大记录片。 我叫影像叙事诗。 这是民族的深刻记述,通常是90到120分钟,可以追溯到这个民族的过去、形成的脉搏、正在经历的变迁、未来的迅速发展等。 除此之外还拍民族节日 从年到年,我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重大委托项目的子课题《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叙事诗百部工程》19部。 《节日影像志》现在成了学术作风 节日仪式是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精制,因此中间的细节、场景、过程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可以很好地反映民族文化的所在状态。 我还拍了60到80人的叙述史,用文化持有人的观点和角度来表现文化的所在状态,表达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解释。 我也出书和写真集 这些都是针对同一文化空间的系统表现,有不同的方法、形式和侧重点。 记者:拍摄中,新疆多元文化构成的结构优势带来了什么样的创作灵感和启示? 刘湘晨: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格局引起了中华文化的内源性特征。 西部巨大的雪山和高原的阻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内在和谐统一,向心力特别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走廊,各方面都在过去,总体来说,这里的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内在性、向心力。 地缘的差异引起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但这些文化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塔吉克斯坦人对食物非常尊重,认为食物是至高无上的,从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体系来看,对食物的尊重是共通的。 新疆各民族都是自然友好的典范,特别是哈萨克族与自然交往的态度,非常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思想。 我认为所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了文化上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同方面和共同的基因。 这些“基因”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融合体,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肌理和机制。 正因为有多种构成,中华文明才有强大的基因特征,有丰富的营养,有强大的韧性和内生动力。 刘湘晨在拜恩布鲁克草原拍摄文化尊重是获得“内部叙述视角”的前提记者:有些导演戏剧性地引导纪录片,但看你的纪录片,我觉得你融入了这个家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 刘湘晨:电影人类学员工的工作前提首先是对文化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是态度的谦虚,更是理解这个文化的构成。 如果你连生活常识都不知道,你说尊重它,怎么能看? 而且,需要花很长时间深入这个地方,和他们建立可靠的田野关系。 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都不完全一致,多少有些差别也很大。 像家人一样慢慢融入,成为人群中的“自己人”,与拍摄对象的感情、角度,以及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观点相融合,你获得了说明这种文化的资格,学术上被称为“内部叙述的视点”。 内部叙述视角不仅仅是镜头视角,实际上是心理视角、文化视角。 优秀的电影人类学家,优秀的电影人类学作者,往往成为人们中的“儿子”,亲戚。 因此,文化从业者、纪录片从业者、电影人类学家可以抛弃原来的自我身份,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投入大量的时间消除差距,从而得到内部叙述的观点,看到内在的逻辑。 记者:拍摄《祖鲁》时,进入拍摄对象家后多长时间开始拍摄? 刘湘晨:前期进行野外调查,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 我们称之为“踩点”。 找到要点后,和被摄体一起生活,先拍外景,从远到近,从外到内,和他们一起经历家里的大件小事。 通常三个月后,我们的相处很融洽,被摄体也比较自由。 长了,照相机就像家具一样,是家庭必需的组成部分。 这种自然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没有好的感情信息表现是不可能得到的。 记者:据说你拍完电影后,脸变成了哈密瓜皮。 刘湘晨:不准确。 我们的脸不能变成哈密瓜皮。 我们不洗脸,有天然油脂保护,不破裂 只有每天洗脸和使用化妆品的人会破裂。 记者:你用胡子长度记录过时间吗? 刘湘晨:有一部拍摄了一年多的纪录片。 从胡子到胡子没这么长。 电影里我出镜子。 胡子是签名。 我想用胡子给观众看经历的时间。 记者:你拍摄的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用信息表现怎么了? 没有困难吗? 刘湘晨:我们有时有翻译,有时没有翻译,没有翻译就依靠肢体语言,同样情况下的相互理解和信息表达。 学习语言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尊重和谦虚。 带着尊敬和谦虚,慢慢进入对方的内心,进入人群深处,进入文化的核心。 只有生活在和他们相同的语境、相同的频率,才能同感这些文化形成的过程,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普通茶和料理的美丽,不会犯常识上的错误,也不能把文化作为不承认家乡人的说明。 祖鲁》剧照电影人类学的核心价值是记录记者:好奇。 为什么不介绍一下电视剧电影呢? 在你看来,生活是最好的编剧吗? 刘湘晨:说“小屏幕,大艺术”,客观地说,屏幕上出现的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对我来说,我有职业和有趣的个人兴趣。 电影我也做过一点。 那是制造、创造的过程。 对此,纪录片用现实语境拍摄记录,随时遭遇,超出你的想象,你马上评价,马上找到方法,每次打破既定的东西,不断给你惊喜。 记者:民族志纪录片和普通纪录片,最重要的区别在哪里? 刘湘晨:纪录片是艺术品,需求的末端是观众。 民族志电影是学术文案,需求的末端是文案的完成。 所以民族志电影具有作品的特质,但一定要完成学术注意的过程。 这是两者的区别。 《祖鲁》这部电影在这个领域获得了最高水平的全球赞同,不是说我做得很好,而是说世界各国学者可以读出其背后的电影人类学学术文案的意义和价值。 “祖鲁”的表面记录着蒙古族的“灯节”仪式,其隐含的文化结构是蒙古族现在的文化状态、文化构成。 这个文化构成包括非常巨大多样的信仰体系,如果简单地分类成某种信仰的话就太简单化了。 藏传佛教是他们的文化方面,也是表层文化方面,更深层的是他们的天崇拜。 所以,未来蒙古族记录片的名字是《腾格里之子》,意思是《天上之子》。 记者: 20世纪50年代,我国拍摄了很多民族志电影,成为重要的历史证人。 你认为影像民族志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刘湘晨:影像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术表现体系,具有注意、说明、解读的能力。 文献性是电影人类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影像杂志作品,虽然当时的拍摄有很多不足,但那部电影无法替代,成为了永远的经典。 现在,文旅部节日和史诗两个国家的影像计划的发表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这些是两个路径、通道、窗口,通过节日的仪式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变迁过程为中介,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和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责任。 记者:将来如果有人想了解新疆各民族的历史,可以在你的纪录片中得到很多认知。 刘湘晨:我的纪录片可以为想了解新疆的人提供某些方面的参照。 如果没有记录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影像数据是空的。 电影人类学的记录不仅要有藏书,而且要有持久的文化参照价值。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年12月2日号原标题:《20年来,他专注于在新疆地区拍摄纪录片,深耕电影人类学》原文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热门:20多年来,他专注在新疆地区拍摄纪录片,深耕影视人类学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