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0字,读完约4分钟

公共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应用的前提下,以公众为基础进行历史研究和传播。作为重建史学与大众关系的一种历史形式,它自21世纪以来逐渐受到中国史学家的关注。目前,一些学者把公共历史写作、公共口述历史、公共影视史和公共历史档案作为公共历史的主要内容。与传统史学相比,公共史学最大的特点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促进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

公共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大。不同于美国“公共史”最初由大学和专业历史学家推动的发展动力,中国公共史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正是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和更加积极的历史实践孕育了公共历史。具体来说,公共历史在中国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三个因素。首先,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繁荣,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对探索和表达的渴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体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共史学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第二,由于技术的发展,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条件。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和信息对流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模式,而这种模式只有历史学家才能主导。这为公共历史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三,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创新。一段时间以来,历史研究和现实生活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公众对不起眼的历史成就的疏远导致了对历史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的怀疑。面对这种情况,历史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创新,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历史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对公众的吸引力。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大众、服务大众的历史发展道路正在逐步开辟。这为公共历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促进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

公共史学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公共历史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近年来,以公众为主要参与者的家族史、口述史、图像史等历史形态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大众化,形成了新媒体条件下“人人都能书写历史”的趋势。但是“每个人都能写历史”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写历史”。写历史需要相应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人们才能识别、分析、比较和运用史料,寻求历史真理。目前,一些参与历史写作的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混乱无序。这是公共历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历史知识总是与价值观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必须有正确的历史观。在“人人都能写历史”的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解构主义等借助各种历史作品很容易传播。如何保证公共史学能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刻揭示历史本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参与史学的大众化,帮助公众提高他们的历史理性和素养。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专业历史研究者把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历史大众化缺乏热情。

促进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

推进公共史学在探索与创新中不断前进。公共史学对于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公共史的发展,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史学科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牢牢把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公共史学才能保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中国公共史学的发展应立足于中国的史学资源,充分发挥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史学大众化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但缺乏相应的理论建构。我国史学界在近代曾提出“人民史”的概念,这与公共史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应该挖掘有利于我国公共史发展的本土学术资源,加强相关理论建设,在与国外经验的碰撞中探索我国公共史的自主发展道路。最后,针对我国公共史学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特别是,专业历史研究者应该被引导出他们的书房,以帮助公众改善他们的史学。(陈钠)(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促进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18年8月6日,第16版)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促进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lsbjk/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