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杭州8月19日电(记者黄炜、吴)“这本书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8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医师日”。曾经参与援助非洲的中国医生李新伟在他四年的非洲之行中写了一本书并出版了。他说每次他看完它,他都希望回到那片神奇的土地。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这是一个你找不到北方的地方。你总觉得太阳每天从西边出来。”这是浙江省同德医院的针灸师李新伟,他记录了自己援助非洲的经历。非洲!虽然李博士已经离开非洲十年了,但只要他回忆起在纳米比亚的情景,就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李新伟笑着说,因为他比英国的针灸大师懂得多,比针灸专家懂得多一点英语,所以他很幸运入选了浙江援非医疗队。2004年5月28日,经过两次转机和15个小时的飞行,他成功抵达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他在纳米比亚工作的地方叫做卡·图图·拉医院,这是一家公立医院。他的同事和病人基本上都是黑人。坐在诊所里,黑人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进来,针灸诊所里的故事开始了。

李医生曾经治疗过一个名叫Oliwa的病人,他因车祸而骨折。手术后,他的臀部和大腿仍然疼痛,不能正常行走。艾灸的香味把病人吸引到了针灸诊所。经过一番会诊后,李医生建议他试试中医针灸疗法,消毒、针灸、通电、烧艾滋病、烤灯、拔火罐...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治疗后,奥利娃立即感到疼痛减轻了许多。他好奇地问这些小针里是否含有神奇的止痛药水。李新伟用传统的经络理论向他解释“痛无意义”和“一般规律不痛”,奥利娃频频点头。

奥利娃连续接受了几次治疗。一天,李医生看见他拄着拐杖大步走进诊室。李新伟询问疗效。奥利娃拍拍他肩膀上的拐杖,大声笑了起来:“这就是疗效!”

不仅病人,而且许多医务人员都对针灸感到好奇。李新伟在非洲接受了一个“学徒”——祖莱卡,一个开了一家临终关怀诊所的黑人女孩。然而,祖莱卡看到这些即将度过艰难日子的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希望能给他们更多的帮助,于是他请李新伟进行针灸治疗。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祖莱卡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针灸技巧,可以改善病人的疼痛、睡眠和食欲。让祖莱卡非常惊讶的是,患者报告说针灸治疗减轻了他们的疼痛,改善了他们的睡眠,增加了他们的食欲,放松了他们的健康,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除了中非医学交流,李新伟还获得了美好的友谊。就在李新伟回到中国之前,一位老人听到这个消息,给了李新伟一对黑色木雕。老人握着他的手说,“李博士,当你回到纳米比亚时,我可能已经死了。然而,这不是问题。纳米比亚老朋友送给你的一对木雕将陪你回到中国,陪你在中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事实上,快乐的生活早在非洲工作时就开始萌芽了。到达纳米比亚半年后,经朋友介绍,李新伟“遇见”了一个正在北京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女孩。当他们在网上写信时,李新伟会告诉她在非洲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和想到的;女孩将告诉李新伟关于她的学习和实验的进展。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一年后,他回家探亲,并与女孩结婚。又过了一年,他回家探亲,迎接孩子的出生。

他们给儿子取名为“袁菲”。李新伟觉得他注定要去非洲,那是他的福地,也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儿子是他人生经历的结晶。和妻子的情书中介绍的非洲生活的内容变成了“去吧!非洲!书中的材料。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如今,当我在杭州街头遇到黑人朋友时,李新伟会情不自禁地迎上去和别人交谈;一旦报纸、网络和电视上有了关于非洲的信息,他就会下意识地多看一眼。有时,会有非洲学生来医院实习,他会邀请他去针灸科体验针灸,谈谈非洲的生活。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李新伟说,2018年是浙江医疗救援队走过的第50个年头,穿越千山万水,走向沙漠。医疗援助小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者之一。医生用医疗技术治疗人们,并与非洲人民有着友好的接触。非洲人也可以通过中国医生,尤其是中医了解中国文化。

《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离开非洲十年后,李新伟出版了一本记录他援助非洲生活的书,为中国人了解非洲打开了一扇窗。回顾他的写作过程,他找到了艰辛和快乐。“这些年来,我一得到灵感,就把它写在我的书里,录在我的手机里,反复润色后写进我的书里。非洲生活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成长,它始于圣贤的针和笔。它原本是中医文化的真实传记。”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去!非洲!》:中国援非医生将古老银针带到纳米比亚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