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1字,读完约3分钟

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充分激活机构、人才、设施、资金和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转移和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考察时,特别提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级研究所副所长黄伟光委员对此表示高兴。

黄伟光所在的单位主要为上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孵化”科技成果。“中国正在建设一个‘生态圈’,将科技成果从法律转移到专业机构,然后再转移到以企业为核心的领域。”他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过去,人们认为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自去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实施有效地打破了体制障碍。

不要让成绩在最后一公里变成“障碍”

“作为科研活动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从整个创新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成果少的特点。向前推进仍然很困难。”他说,科研成果能否以低成本批量复制并具有市场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技术调整和验证。典型的信息技术从实验室转移到市场平均需要1-3年时间,而其他技术则需要5-8年甚至更长时间。

不要让成绩在最后一公里变成“障碍”

黄伟光认为,成果转化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成果很少。“由于转化过程大多是对原有研究活动的精确提炼(工程化),很难满足科研评价中的‘开拓性’要求,也不容易产生‘高品位’成果。大多数科学家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他说,除了涉及多学科和多学科交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PI系统很难支持后续工程研究,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有转移和转化的成果不多。

不要让成绩在最后一公里变成“障碍”

根据近年来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调查,原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刘健分析说,“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与“现实”的试点和大规模生产环境相去甚远。在科技成果市场前景不明的前提下,风险资本难以投资于试点和大规模生产等相对昂贵的中间环节,这使得许多实验室获得的发明创造难以有效产业化。

“短视的评价体系加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许多科研机构把自然年作为检验科研人员的单位,这违背了科研本身的规律。”刘健说,要求研究人员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而不是根据研究周期进行考核,因此许多研究人员的应用研究项目不是为了转化成果,而是为了总结问题。"一点点研究自然会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不要让成绩在最后一公里变成“障碍”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点已成为老的阻碍点。旧问题的新解释是什么?刘健认为,大学和科研机构除了培养人才、积累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之外,还应该把科技成果向企业和社会转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不应该只为研究和奖励而进行研究。

“建议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和政策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当改进和完善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方法,提高应用型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权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和岗位设置。”刘健说,知识传播和技术转让应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重点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和许可进行转化。

不要让成绩在最后一公里变成“障碍”

黄伟光认为,不仅懂科学、技术和金融,而且懂工程、商业和市场的专业转移和转化机构将提高转化的成功率。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监督机制。“让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将以前的‘成果接受’改为‘联合孵化’,将成果孵化移到实验室的后期,鼓励科学家将成果带出实验室,与企业组建合资企业。”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不要让成绩在最后一公里变成“障碍”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