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2字,读完约4分钟

北京,3月8日,《科技日报》-在NPC和CPPCC会议前不久,宣布“北京光源”将于2018年开工建设。这个科学“大家伙”的建设将需要六年时间,耗资48亿元。

像这样,近年来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大科学项目还有很多:上海光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快中子望远镜……正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和生代表所说,“中国的科学仪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科学仪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NPC和CPPCC会议期间,一些代表成员提出了建议。“大机制”和“小细节”都需要建立。

项目选择应该“有所作为,无所作为”

对大型科学项目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这不仅是因为科研机构对资金的需求,也是因为一些学科本身的发展陈和生用“日益激烈的竞争”来形容当前各种学科对大规模科学工程建设的强烈需求。

陈和生建议,选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必须非常谨慎。优先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优先发展中国优势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项目。通过严格的审查和可行性分析,建议国家成立一个有固定周期的科学咨询委员会,在项目选择上“有所作为,无所作为”。

“大型科学项目的建设必须以科学目标为指导,不能为了验证技术而进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吴湘平说。

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韩涛曾参与过大型对撞机的在线讨论,他在给《科技日报》记者的邮件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外,他还强调,应考虑在技术发展、工业制造、科学教育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等领域推广这一项目。

二期建设需要“绿色通道”

重大科学项目主要服务于跨学科研究,通常分阶段建设。然而,由于制度和制度的原因,“第一阶段完成后,第二阶段的建设往往被推迟了许多年。”陈和生建议国家为大型科学项目第二阶段的启动建立绿色通道。

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为例,其设计能力为60个束线站。第一阶段施工完成后,目前有13条架空线投入运营。由于现有制度和机制的限制,需要重新建立项目的第二阶段。如果这个项目不能被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它将不得不再等五年。上海光源项目一期工程于2009年竣工后,二期工程将于2016年底前开工。陈和生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影响了大型科学项目的作用”。

大科学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

“现在散裂中子源将通过国家验收,但第二阶段还很遥远。该项目的第二阶段不涉及土地征用和环境影响评估,可以很快开始。”陈和生建议国家为此类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并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

重大科学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的评价不容忽视。陈和生了解到,许多单位关心的是赢得新项目,对现有项目的管理和投资不足。建议国家定期评估重大科学项目的科学目标和应用成果的实践程度。如果没有竞争力,考虑关闭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最重要的是稳定人们。

“在重大科学项目中工作的人通常会持续10到20年以上。如何稳定这些人是最重要的。”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万宝年院士希望大型科学项目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他说,基础研究有自己的规律,需要长期积累,产出成果的周期也较长。“由于政策的不连续性,在这里工作的人无法致力于科学研究,因为他们在追求论文和寻找项目。”

中国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万元熙院士在去年的两会上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当时,他提出国外科学仪器的建设资金包括10%-50%的人员经费,但国内科学仪器只是建造,不招人。

陈和生还谈到了重大科学项目建设中的人员经费支持问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工程和科学的双重特征。建设过程包括大量的科研工作和非标准设备的开发,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难获得外部的人员经费支持。我们希望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考虑科研人员在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绩效费用。”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大科学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