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9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10年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已经抛出了中国将不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论点。然而,面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各方面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人均国民总收入快速增长这一铁的事实,这些论点并未站得住脚,被中国经济学家评价为“不值得反驳”。几天前,一家西方媒体抛出了一个新论点: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扶贫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扶贫,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事实上,推动环境保护、扶贫和经济增长,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障碍,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在同一时间有相同的目标。中国新发展观的一个主要价值追求和实践方向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不能兼得的观点最终将被历史所淘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打破了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对立面的误解,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深入实践,生态环境优势正在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近年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中央政府提出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要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老路已经渐渐远去。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扶贫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准确消除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扶贫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的增长,消除贫困的过程也将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消除贫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消除贫困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从实践来看,精准扶贫和扶贫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例如,工业扶贫带动扶贫,通过发展工业促进发展,这不仅促进了扶贫,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环境保护和扶贫相互协调。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保护区。过去,在“温饱”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两难的选择。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地构建了特色生态扶贫产业体系,通过生态扶贫准确脱贫,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扶贫与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环境保护、精确扶贫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无论从理论探讨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的经济前景都非常光明。中国经济弹性好,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宏观调控科学高效,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有效,成效显著,能够有效防范重大风险,抵御外部冲击,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次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表明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开启了中国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继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经济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取得新进展。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国不仅可以为世界提供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还可以向世界贡献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新的发展理念和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精确扶贫和扶贫等。,这些概念和实践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系主任)

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实践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3940.html